English

孩子们眼中“抖”是什么?

■记者观察
1998-09-25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街头巷尾,我们总有机会见到脚蹬旱冰鞋的男孩女孩,他们在人行道中旁若无人地左右滑动,有如天马行空,即使在车水马龙的大街过道,他们似乎也游刃有余——“太危险了!

”问起他们的感受时,得到的回答是:“太刺激了,不过我们不算什么,我们班另外一同学才真叫玩得‘抖’呢!”那么,在他们(确切说应为当代青少年)的口边,还有哪些事儿可称为“抖”呢?

日前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儿:在德国法兰克福德意志银行总部的双塔楼外面,25个人从52米高的跳台上集体蹦极跳下台后悬挂在半空中,他们声称要创下集体蹦极跳纪录。在一公共汽车上,几位背着书包的女孩说到此事后一致认为:真是玩得抖!某同学平时不知道书放在哪儿,考试时怀中却有五本齐全的书,他也算玩得抖!黄发披肩抱着吉它为抖,打架敢拼命、跳舞最现代、唱歌最流行、言辞最激烈,均可称为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很多青少年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行为“玩得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些看似与这些针锋相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行为,认为也是“玩得抖”。

一次考试中,大家都没及格,一个同学却考了100分,他不为“抖”孰为“抖”?某同学精彩绝伦的演讲令人热血沸腾,他玩得抖!中国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大赛上包揽全部五枚金牌,他们玩得太抖了!

这些称之为“抖”的事情和行为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人们对之的态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有对新奇、刺激,甚至是不良社会行为的追求,也包含对成功、能力和辉煌的认可。同时,这种差别之外也存在共同点:追求新奇的成就或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独特和超越平凡的成就。

编后

“抖”字对于编者来说,同样是个新名词。我们姑不论其出处和所指,但“抖”字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却无外以下几种:发疟疾,时冷时热,浑身发“抖”;蹦“的”吃摇头丸,左摇右摆疯狂万状也是在“抖”;吸毒令人兴奋得发抖;犯罪被擒会让人害怕得发抖;没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衣食无靠、前途无望会让人难过得发抖;当然,金榜题名、新婚燕尔、事业有成也会让人高兴得发抖。然而今天青少年们的“抖”却似乎并不是这些也远不止这些。

年轻人总能造出一些时髦的名词,“酷”、“飒”到现在的“抖”,来表现他们追求新奇、刺激、与众不同的心情,对他而言,永远都不缺乏热情激情甚至勇气,但他们恰恰在理智上薄弱了一点。

今年世界杯期间正值中考、高考,郑有夫就有一篇杂文题为《你看我看,考生别看》,因为“一个月是不能与一辈子相比的”,“看了几天球,能上榜的落了榜,能上清华的上了师范”,划不来。

编者不提倡禁欲主义,也并不反对追求一些新奇刺激的人生体验,但要说到诸如“蹦极”,倘若是25个人在帝国大厦上往下蹦,我还是要考虑有没有可能相互冲撞或反弹到什么东西上受伤甚至致命的,因为一时的新奇快乐和一条年轻的生命是不能比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